当九阳将「哈基米南北绿豆」印上豆浆包装,这个起源于日本动漫、历经“猫文化解构”“抽象音乐再创作”的网络热词,瞬间引爆了消费市场——某音直播间单渠道预售16.3万单的战绩,老领导一本正经朗诵“啊西嘎啊西”的荒诞画面,连同“曼波下单”的魔性互动,勾勒出传统品牌拥抱Z世代的激进尝试。但狂欢之下,这场“抽象营销”的合规性与可持续性,正悄然站在舆论与法律的十字路口。😮
从商业视角看,九阳的操作堪称“流量捕捉教科书”。「哈基米」历经从“蜂蜜水”到“猫代名词”再到“万物代称”的混沌化演变,本身已自带破圈基因。品牌精准踩中年轻人对“抽象文化”的共鸣,通过直播间播放魔性BGM、主播与观众玩梗互动,甚至让管理层“放下身段”参与二创,成功将亚文化符号转化为购买力。数据不会说谎:预售45天仍能保持单日新增超2万单的热度,证明这种“梗营销”确实戳中了当下的消费痒点。🚀
然而,流量狂欢的背后,「哈基米」作为商品名称的法律风险不容忽视。首先是商标注册的“先天不足”:根据《商标法》,缺乏显著性或易导致公众误认的标识不得作为商标。「哈基米」因长期被泛化使用(如“哈基汪”“哈基米德”等衍生词),其作为豆浆商品名称的“独特指向性”存疑,若未来遭遇抢注或维权,可能陷入被动。其次是著作权隐忧:新闻中提到产品包装的“AI创作版圆头耄耋”形象,若其原型“圆头耄耋”来自博主“白手套和马犬旺财”的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使用或构成侵权,参考此前“冰墩墩”表情包商用维权案例,九阳或面临肖像权、著作权纠纷。⚖️
更深层的风险在于“抽象营销”的合规边界。主播在直播间以“曼波下单”诱导消费,若涉及销量数据夸大或承诺与实际不符,可能触碰《广告法》中“虚假宣传”的红线;而“哈基米”自带的嘲讽意味(如指代“贱猫”“应激猫”),若被认定为“违背公序良俗”,还可能面临市场监管部门的行政处罚。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某品牌使用“躺平”“内卷”等热词时,曾因“过度娱乐化”遭消费者投诉,九阳需警惕类似争议反噬品牌形象。😟
总体而言,九阳这场“热词营销”是传统品牌年轻化的大胆试水,16万单的战绩印证了其商业价值,但“先上车后补票”的合规逻辑暗藏隐患。对于企业而言,网络热词如同双刃剑:既能快速击穿圈层,也可能因法律模糊地带付出代价。未来,如何在“抽象流量”与“合规底线”间找到平衡,将是更多品牌拥抱亚文化时必须面对的命题。🤔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