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户晨风因被央视点名批评而全网封禁的事件引发热议。表面看,这似乎只是又一起网红言论“翻车”案例,但深入剖析便会发现,其背后折射出的是网络空间对社会公平底线的守护与对恶意流量逻辑的坚决遏制。
从事件背景来看,户晨风的“爆红”与“速朽”都源于同一套扭曲的流量逻辑。他炮制出“苹果安卓论”,将使用iPhone、特斯拉的人群定义为“尊贵的苹果人”,而把用安卓手机、逛菜市场的群体贬低为“低端安卓用户”,这种简单粗暴的阶层划分,本质上是通过制造对立情绪收割流量。据其自述,月收入近7万的“战绩”,正是这种畸形商业模式的直接体现。更令人警惕的是,他在直播中公开嘲讽普通粉丝“没资格辩论”,甚至对批评者进行人身攻击,将流量变现的欲望凌驾于基本的尊重与良知之上。
此次央视点名的核心,并非简单针对个人言论出格,而是直指其行为对社会根基的挑战。正如分析所言,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人平等”已成为刻在民族基因里的共识——从毛主席对末代皇帝溥仪的社会主义改造,到对“正黄旗大妈”的依法处理,无不彰显着“无高低贵贱之分”的制度底色。户晨风的言论恰恰触碰了这一红线:他用消费符号构建身份鄙视链,实质是在消解社会公平的价值根基,这与当前“共同富裕”的时代导向形成尖锐对立,其被封禁具有必然性。
事件的影响远超个体层面。一方面,它释放出清晰的监管信号: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任何以撕裂社会、践踏公平为代价的流量变现,终将受到严惩。对比张雪峰因“功利主义教育言论”被短期封号,户晨风的“彻底凉凉”表明,官方对不同性质的言论问题有着明确区分——前者属于观点偏颇可纠正,后者则是恶意制造对立必须整治。另一方面,这也为所有内容创作者敲响警钟:流量密码不应是“制造矛盾”,而应是“传递价值”,唯有与社会正向共识同频,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展望未来,户晨风事件或将成为网络生态治理的一个重要节点。随着监管技术的成熟与治理力度的加大,那些企图通过“贴标签”“划阵营”牟利的流量模式将逐渐失去生存土壤。而对于普通公众而言,这场事件也是一堂生动的价值观课:真正的社会进步,从不依赖消费符号的攀比,而在于对每一个个体尊严的尊重与对公平正义的坚守。毕竟,无论是“苹果人”还是“安卓人”,在共同的社会屋檐下,我们首先都是“平等的中国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