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新政作为大萧条时期的救市良方,为何在当代美国成了“绝唱”?这个问题背后藏着美国资本生态与政治逻辑的深层嬗变。📜回溯1930年代,当经济危机将资本主义逼入绝境时,美国资本家面临的是“斯大林式革命”“希特勒式独裁”与“罗斯福式高税收”的三重抉择。当时94%的企业税率看似苛刻,实则是资本家用短期利益换取制度存续的“买命钱”——这种极端环境下的妥协,注定难以复制。
💡如今的美国资本格局已发生根本变化:首先,全球化让资本拥有了“用脚投票”的底气。1930年代资本难以跨国流动,而现在企业可通过离岸注册、转移定价规避高税收,罗斯福式财税政策只会加速资本外流⚠️;其次,金融资本取代工业资本成为主导,华尔街更依赖量化宽松而非政府工程。以工代赈需要实体产业支撑,而美国制造业占比已从新政时期的30%降至8%,基建投资的乘数效应大打折扣。
⚖️政治博弈的逻辑也已改写。新政时期的“阶级妥协”建立在危机共识之上,如今两党极化让政策走向极端对立:民主党推行的“绿色新政”被骂作“社会主义”,共和党连奥巴马医改都欲除之而后快。当资本与政治精英形成“旋转门”共生关系,让顶层缴纳94%税收的提案,在国会山连听证机会都不会有。
历史的吊诡之处正在于此:当年资本家为防共产主义而接受新政,如今却因惧怕“新政式干预”而默许社会矛盾激化。当铁锈地带的愤怒转化为民粹运动,当贫富差距达到大萧条以来峰值,美式资本主义或许正在孕育新的“第三条道路”——只是这条路,还能等来属于自己的“罗斯福时刻”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