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东大”(中国)再度祭出稀土强管控这张“王牌”,外界对“卡死美国军工与高端芯片”的讨论迅速升温。但拨开舆论迷雾,这场围绕战略资源的博弈,实则是全球产业链深度绑定下的“双输困局”预演——正如《纽约时报》披露,台积电因中美贸易战陷入“左右为难”:既不能向中国出售芯片,也难以自由供应美国市场,这一细节恰恰揭示了问题的核心:稀土管控的杀伤力,从来不是单向“卡死”,而是对全球化产业链脆弱性的终极拷问。🔗
从背景看,中国作为全球稀土储量(占比36%)与加工产能(占比超90%)的绝对主导者,稀土早已成为贸易反制的“撒手锏”。自2010年首次对日本实施稀土出口限制以来,“稀土牌”在中美博弈中反复登场,且“年年好使”的背后,是美国军工与高端制造的“致命依赖”:一架F-35战斗机需用到417公斤稀土材料,每块高端芯片的磁性元件离不开镨钕合金。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显示,其稀土进口量中80%来自中国,而本土稀土加工产能不足10%,短期替代几乎不可能。💥
但“卡死”之说略显夸张。稀土管控的真实影响是“精准施压”而非“全面切断”:一方面,美国军工企业已启动紧急库存方案,洛克希德·马丁等巨头宣称“储备可维持18个月生产”;另一方面,美国正加速布局澳大利亚、格陵兰岛的稀土开采项目,试图在2027年前实现供应链“去中国化”。然而,开采易、提纯难——稀土分离提纯需1000多个工艺环节,中国的技术壁垒让美国“替代计划”进度落后原目标4年。反观台积电的“双面受限”,更暴露了技术脱钩的反噬:美国《芯片法案》要求企业“选边站”,而中国的稀土反制则卡住上游材料,最终导致全球最大芯片制造商陷入“无市可售”的荒诞境地。🤯
这场博弈的长期走向,或将重塑全球产业链逻辑。中国“年年打稀土牌”的底气,不仅在于资源禀赋,更在于对“加工环节”的绝对控制——美国即便找到新矿源,也需依赖中国的分离技术;而美国的“芯片禁令”虽短期重创中国企业,却也倒逼中国加速国产替代。值得警惕的是,“西大”(美国)所谓“执行力差”,实则是其国内利益集团博弈的结果:军工复合体要求保障稀土供应,芯片企业却担忧失去中国市场,这种内耗恰恰给了中国持续施压的空间。🌐
说到底,稀土管控不是“卡死”对手的利刃,而是迫使各方回到谈判桌的筹码。当全球70%的稀土流向、50%的芯片产能都与中美政策深度绑定,任何“脱钩”的尝试都将付出惨痛代价。这场博弈的最终答案,或许藏在台积电的困境里:没有谁能真正“卡死”谁,唯有合作才能解开产业链的“死结”。😐
文章评论